來源:新湘雅腫瘤防治聯盟
大腸癌,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已經躍居腫瘤的第3-5位,且新發病例以每年4.2%的速度遞增,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早期大腸癌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極早癌幾乎可100%治愈,而晚期的5年生存率不足10%。
超過80%的大腸癌患者被確診時,已經處于中晚期。超過90%的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而息肉要演變為腸癌需要5-15年的漫長時間。由此看來,我們完全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息肉,阻斷其癌變進程。
預防大腸癌,除了要有良好的飲食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外,定期體檢、選對篩查方法也是重中之重。大腸癌的篩查宜早不宜晚,有不良嗜好(比如肥胖、愛吃肥肉、煙酒嗜好等)的人,是腸息肉的高發人群。因此,建議越早篩查越好,不要等出現癥狀再去檢查。
?
哪些人需要篩查?
全球大多數指南建議,從50歲開始篩查大腸癌。實際上,近年來大腸癌的發病日益年輕化,建議普通人群應該在40歲以前開始篩查。高危人群要立即進行篩查,無癥狀的高危人群,在30-40歲進行篩查,對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遺傳性疾病,則需要從兒童開始篩查。
有以下6種情況之一可作為高危個體:
① 有消化道癥狀,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糞便隱血試驗陽性及不明原因貧血/體重下降的患者;
② 曾有大腸癌病史者;
③ 曾有大腸癌癌前疾病者(如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病等);
④ 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⑤ 有大腸息肉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⑥ 有盆腔放療史者。
?
篩查的手段及注意事項
1、警惕大腸癌早期癥狀
要想盡早發現大腸癌,首先可以從早期癥狀來判斷——
有否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肛門墜脹、排便不盡感。
有否便血:這是早期最明顯的癥狀,但很多人會跟痔瘡混淆。
大腸癌所導致的便血,顏色呈現暗紅紅色,便中帶膿血,血與大便混在一起。
有否大便形狀變形:正常的大便形狀是圓柱,如果大便變得細扁,有時大便上還附著血痕,就要警惕腸道內有否腫瘤。
2、積極行直腸指檢
直腸癌篩查方法最方便快捷的是直腸指檢,大部分直腸癌可以通過直腸指檢檢查出來。醫生通過直腸指檢可以確定腫瘤的大小、位置、形狀、浸潤深度。建議去醫院找專科醫生檢查,以免不清楚流程,貽誤了病情。
3、糞便檢測
這是最為原始的篩查大腸癌的方法,快速又簡單。建議連續進行3次糞便檢查,以提高檢測結果的可靠性。糞便檢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檢測出血,即糞便潛血實驗;一類為檢測上皮細胞分子標記,即糞便DNA檢測。
糞便潛血試驗(FIT)對于癌癥的敏感性偏低,約為 79%,特異性比較高,可達 94%。可每年或每2年進行糞便潛血試驗以篩查大腸癌,如出現陽性結果可進行結腸鏡檢查。糞便檢測簡便、安全、經濟,在大腸癌普查中僅作為初篩手段及不愿意接受腸鏡檢查者。
4、全結腸鏡檢查
就是我們俗稱的腸鏡檢查,這是大腸癌篩查的金標準。但是由于受腸道準備、醫生經驗、設備等因素的影響,也會發生漏診現象。因此高質量的腸鏡檢查,才是發現早癌的金標準。
在臨床上,由于不了解腸鏡的重要性,或者擔心腸鏡會給身體帶來風險和痛苦,很多人會拒絕腸鏡檢查,這是造成我國的大腸癌患者被發現時大多都是中晚期的原因之一。
5、仿真結腸鏡
簡單說,就是先以多層螺旋CT進行全結腸薄層掃描、并將攝影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影像處理之后再編、進行三維重建,從而生成類似于腸鏡伸入腸道之內檢查的三維影像,并以此來檢查潛在病灶的技術,因此又叫“虛擬腸鏡”。
仿真結腸鏡的優點是:穿孔風險低,無死角,且方便、無痛,其X線的輻射量低于鋇灌腸檢查。但是還存在一些缺點,如:費用較高,無法顯現腸道粘膜的真實顏色,也無法觀察血管、粘膜的微細變化等。但對于不愿意、不能做腸鏡的人來說,也是一種僅次于腸鏡效果的不錯選擇。
?
篩查的方法和頻率
1.對于普通人群:糞便潛血實驗為每年1次;糞便DNA檢測每1-3年1次;每5-10年做1次高質量結腸鏡檢查。
2.對于高危人群:對高危對象作腸鏡檢查,陽性者根據治療原則處理,陰性者每年復查1次大便潛血試驗;
如篩查出大腸瘤,可選擇內鏡下或外科手術切除,并進行綜合治療;若檢出腸道息肉,切除后具體復查頻度需遵循您的醫生的建議。
想了解癌癥的科普、預防及治療,癌癥心理咨詢等,請搜索我們的三個公眾號:1,女性癌健康;2,植物硒教授;3,癌友群,關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