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女士今年42歲,因為總是感到腹部疼痛,而且體重下降得厲害而到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檢查后,醫生發現吳女士體內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且呈強陽性,并且還發現了吳女士患有進展性胃癌。
“我平時挺注意衛生的啊,為什么會感染這個東西?以前聽都沒聽說過,怎么一下子就變成胃癌了?我命好苦啊……”吳女士無法接受檢查結果,在醫生診室大哭起來。
幽門螺桿菌(HP),是一種厭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外形呈現螺旋狀或S形,它是人類目前發現,唯一可以在胃部高胃酸環境中生存的細菌。
今年,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布了第15版致癌物報告,報告新增了8種致癌物。其中,幽門螺桿菌慢性感染被列為明確致癌物。消息一出,也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這個“危險分子”,但同時,人們對于幽門螺桿菌的認識及防范意識依然存在不足。
一、幽門螺桿菌有三大“危險技能”
1、傳播率高
醫學調查數據顯示,全世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多達44億,而在中國地區有50%-60%的感染率,患者數量約7.68億。
“一人中招,全家感染”,雖然并非絕對,但也表現了幽門螺桿菌的高傳播性。幽門螺旋桿菌常常通過人們親吻(感染者本身口水可傳播)、吃飯(筷子接觸)、母嬰傳播(喂奶、大人給嬰幼兒嚼碎喂飯等)、不洗手(糞便中含有的細菌)等習慣傳播。統計顯示,在我國20-50歲的人群中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呈遞增趨勢,50歲以上高達69%。
2、善于隱藏
幽門螺旋桿菌十分善于隱藏,感染者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癥狀,少部分患者會出現慢性胃炎、胃潰瘍,在體檢中才能發現它的存在。
所以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些身體發出的異常信號,警惕幽門螺桿菌感染,及時排查病因。
疼痛:具體表現為絞痛、灼燒感、反酸,感染者有時也會因為進食,食物接觸到潰瘍而感到疼痛。
腹脹:感染者通常會感覺腹部脹滿,就算沒有進食,也常常因腹脹而產生不適。
打嗝:胃部炎癥、潰瘍預示著胃功能減弱,患者也容易出現頻繁打嗝、噯氣的情況。
食欲不振:胃部消化不良,患者多會食欲不振,而如果伴隨體重短時間內大幅下降,更有及時就醫,排查病因。
發現疑似癥狀,最好先到醫院檢測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目前,幽門螺旋桿菌臨床上多采用14C或者13C呼氣試驗,這種方法快速、準確,30分鐘就可確診病情,而胃鏡下檢測尿素酶(幽門螺旋桿菌分泌物)也是一個好方法,可以通過胃鏡直接觀察胃部情況。糞便和血液檢測也可以起到判斷作用,不過臨床上很少采用。
3、與胃癌關系密切
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數據表明,全球超4成胃癌新發病例和死亡患者集中在中國,而在感染因素引起的胃癌病患中,有45%都是幽門螺旋桿菌導致,感染者胃癌風險增加4-6倍。幽門螺桿菌可以說是胃癌的最大“幫兇”。
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后,患者的胃部會經歷6個變化階段:健康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其中胃黏膜表面發生炎癥,導致黏膜變薄,就是慢性淺表性胃炎,當炎癥不及時治療,持續加重,就會出現慢性萎縮性胃炎,隨后黏膜細胞在反復的修復與壞死中,導致腸化生、異型增生,增加了胃部癌變的機會。
另外,醫學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還可能與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微量營養素缺乏(維生素B12)、皮膚病(慢性濕疹、慢性蕁麻疹)、結腸腫瘤、膽結石、冠心病、神經系統病(冠心病、腦血管病)等等疾病有關。
由此可以看出,幽門螺旋桿菌不僅對胃部危害很大,而且對人體多個方面都有一定的危險性,生活中做好預防措施很有必要。
二、預防幽門螺桿菌,4個行為不要做
想要預防幽門螺桿菌,需做到摒棄生活中的飲食惡習,不讓細菌進入口中!臨近春節,餐飲、聚餐等活動也提高了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風險,小艾在此提醒大家,過年時也要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以下4種行為,盡量不要做:
1、不用公筷
在餐桌上觥籌交錯,筷子的接觸很容易讓感染者口水中的細菌進行傳播。加上有人上廁所不注意洗手,手上的細菌遺留在筷子上,在夾菜過程中也容易將幽門螺桿菌傳播給他人。
2、對嘴喂食
感染者互相親吻或母嬰喂食會讓口腔中的細菌通過口水進入對方體內,也是一種傳播途徑。
3、生吃食物 、喝生水
不干凈的食物和水源中也存在細菌,尤其是使用過的水源,也許會有別人洗手或其他行為殘留其中的細菌傳播給自己,因此食物和水源一定要加熱、消毒后使用。
4、飯前便后不洗手
胃部是幽門螺旋桿菌最佳的生存環境,但是隨著糞便的排出也會有一部分細菌跟隨排出,這時如果不洗干凈手,細菌可能沾染在手上傳播給自己和他人,因此一定要勤洗手。
三、感染了幽門螺桿菌,要治嗎?
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后,本身沒有癥狀也沒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姑息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案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聽從醫生建議積極治療。
不過這四類感染者如果進行根除治療可以起到好的療效,可以作為參考:1、消化性潰瘍患者;2、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患者;3、有家族胃癌史的慢性胃炎患者;4、胃癌手術史和胃癌家族史(一級親屬)等。
臨床根除方法:鉍劑四聯方案,根除率達90%,用“質子泵抑制劑+鉍劑+兩種抗生素”進行為期10-14天的療程,通常是14天。
而之所以不建議所有感染者都根除,是因為這種方法也有失敗的可能,而且復發風險仍舊存在,因此建議根據病情謹慎選擇。
雖然感染幽門螺桿菌并非一定會發展成胃癌,但是它給人們帶來的胃癌風險卻造成了很多人的焦慮,尤其是它也會引起人體的多種疾病,因此面對幽門螺桿菌,必要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手段還是有必要了解清楚,將其付諸實踐!
參考資料:
[1]《我國約50%的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出現這四類癥狀或是感染》.健康時報.2020-07-13
[2]《除幽門螺桿菌因人而異》.健康時報.2018-05-25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