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小艾洗完澡出來,催老媽趕快去洗澡,結果她卻說:“我不去,我今天沒出門,可以不洗澡。”
真是奇了怪了,平時還沒吃晚飯就會去洗澡的人,現在竟然催也催不動,問她原因,說是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寫道:“頻繁洗澡會導致皮膚癌。”
她覺得文章說的有道理,打算減少洗澡次數。小艾聽了忍俊不禁,是該好好解釋解釋了。
頻繁洗澡會導致皮膚癌?
關于洗澡,因為氣候原因,我國南北方有不同習性,南方人可以說一天不洗就難受,北方人則認為一周洗兩三次足矣。
洗澡是越勤越好嗎?墨西哥墨旭尤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給了我們一個提醒。
正常情況下,人的皮膚會附有一層皮脂,它起到防護、滋潤皮膚的作用。
洗澡時,人體表面的皮脂會被洗掉,頻繁洗澡,皮脂越少,皮膚就會越干燥,增加皮炎的發生率;而用力地搓洗也會使本就脆弱的表皮更容易受損,細菌、真菌等也容易趁虛而入,造成皮膚感染。
墨旭州立大學的研究顯示,經常性的皮膚受損會降低我們的身體免疫力,無形中增加患皮膚癌的幾率。
雖然研究負責人賈德巴·胡濃妮建議人們“一周洗兩到三次即可”,但是考慮到地域、人種等因素差別,小艾還是建議大家哪怕是沒有外出或干活出汗,仍然要保持每天一洗,最起碼要對私密部位做好衛生工作。
而對于一些有潔癖,或從事特殊職業,需要每天洗2~3澡的人來說,減輕搓洗力度,自然沖洗也可以起到清潔作用。
健康洗澡四貼士
洗澡水溫要適宜。冬天天氣嚴寒,不少人喜歡洗個熱水澡讓身體暖起來。但過熱的水會破壞皮膚表面油脂,使皮膚上的毛細血管擴張,皮膚油脂破壞加速皮膚干燥。
建議冬天洗澡水控制在40℃左右比較合理,夏天也不要沖冷水澡降溫,水溫控制在25℃。
現在大部人是淋浴方式,我們可以將洗澡過程分成三步:沖水(3~5分鐘);擦洗(3~5分鐘);再次沖洗(2~3分鐘),將洗澡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既能完成清潔,又避免皮膚屏障受到破壞。
另外,先洗臉,再洗頭,后洗身。
先從臉開始(洗面奶揉搓1分鐘,然后用水清洗掉),然后再洗頭,最后才是洗身體(從腳板沖起,由下往上)。
當進入到洗澡間隨著溫度上升,皮膚毛孔漸漸擴張張,若把洗臉放到最后一步,臉部的臟東西會趁著毛孔擴張進入內部,毛孔堵塞,就會導致痘痘找上門了。
洗完澡,擦干身體后,立即給身體涂上潤膚露非常重要。
尤其是皮膚干燥的瘙癢的人、老年人,秋冬季節,擦干水后應立即涂潤膚露、護手霜、面霜等,確保皮膚處于滋潤狀態。
皮膚干燥者,除了洗澡后,每天晨起時,也可以在皮膚干燥處涂抹潤膚,以確保皮膚不至于干燥皸裂。
洗澡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洗澡不僅能清除汗垢油污,消除疲勞,還可舒筋活血,改善睡眠。但洗澡也是有講究的,科學的方法更有助于我們享受洗澡所帶來的舒緩同時,也可以保證我們身體的健康。
各位去評論里說說,你幾天洗一次澡 ?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