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uqss0"><rt id="uqss0"></rt></td>
<table id="uqss0"></table>
  • <td id="uqss0"><kbd id="uqss0"></kbd></td>
  • <table id="uqss0"></table>
  • <rt id="uqss0"><kbd id="uqss0"></kbd></rt>
  • <table id="uqss0"></table>
  •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研究速遞|LASER301研究結果公布,Lazertinib或為EGFR突變局部晚期NSCLC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前言

    隨著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靶向治療不斷取得突破,EGFR突變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時間得到了顯著的延長。近期,一項隨機、雙盲、多中心Ⅲ期LASER301研究發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3 IF=45.3),探索了靶向治療藥物Lazertinib對比吉非替尼治療未經治的EGFR突變(外顯子19缺失[ex19del]/L858R)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醫脈通編輯整理如下。

    研究背景

    NSCLC約占肺癌的85%,通常由EGFR突變驅動,其中最常見的是ex19del或外顯子21 L858R突變。這些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靶向治療的療效通常更佳。近年來,隨著第一、二代TKI藥物步入臨床中,改變了EGFR突變晚期NSCLC的治療模式,但由于其耐藥性,第三代TKI藥物應運而生,并顯示出較好的療效。

    Lazertinib是一種有效、具有中樞神經系統(CNS)穿透力、選擇性的第三代EGFR-TKI,可同時靶向EGFR T790M和EGFR敏感突變。I/II期LASER301的結果顯示,Lazertinib用于第一/二代EGFR-TKI治療進展的T790M陽性晚期NSCLC患者二線治療時,客觀緩解率(ORR)為55%,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11.1個月,中位總生存期(OS)為38.9個月,LASER201一線治療隊列中,Lazertinib單藥的ORR為70%,中位PFS為24.6個月。此次LASER301研究(NCT04248829)更新了結果,評估了Lazertinib對比吉非替尼治療未經治的EGFR突變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隨機、雙盲、多中心Ⅲ期LASER301研究評估了Lazertinib(240mg,po,qd)對比吉非替尼(250mg,po,qd)治療未經治的EGFR突變(ex19del/L858R)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關鍵入組標準包括組織活檢結果為TKI敏感性相關的2種常見EGFR突變中的≥1種(ex19del,L858R)的,未經治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患者;主要排除標準包括有癥狀和不穩定的腦轉移患者(若無癥狀和穩定的腦轉移患者在隨機入組2周前完成放療或手術且未接受類固醇治療,則符合入組標準)。符合標準患者隨機(1:1)入組接受Lazertinib(240mg/d,如果因毒性限制,可減少至160mg/d)或吉非替尼(250mg/d),按EGFR突變類型(ex19del,L858R)等分層。治療持續到疾病進展或要求停止治療。主要研究終點為根據實體瘤反應評估標準(RECIST)v1.1的研究者評估的PFS。次要終點包括OS、ORR、緩解持續時間(DoR)、疾病控制率(DCR)和安全性。

    研究結果

    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研究共篩查了亞太和歐洲13個國家96個中心的680例患者。截至2022年7月29日,該研究共納入393例患者,并隨機分組(全分析集;圖1)。所有隨機患者均接受了≥1次的研究治療。Lazertinib和吉非替尼的藥物暴露中位持續時間分別為15.1個月和10.9個月。數據截止時,Lazertinib組55%患者仍在接受治療,吉非替尼組為24%。中位隨訪時間分別為20.5(四分位間距[IQR],15.2-23.3)個月和20.6(IQR,15.6-26.0)個月。兩治療組間的人口統計學和基線疾病特征是平衡的(表1)。

    圖1 入組流程圖

    表1 患者基線特征(全分析集,N=393)

    結果顯示,數據截止時,Lazertinib組92例(47%)和吉非替尼組147例(75%)患者發生了疾病進展或死亡。Lazertinib組患者的中位研究者評估PFS明顯長于吉非替尼組(20.6 vs 9.7個月;HR,0.45;95%CI,0.34-0.58;P<0.001;圖2)。在所有預設亞組中,Lazertinib與吉非替尼具有一致的PFS獲益。在亞洲患者中,中位PFS也為20.6個月和9.7個月(HR,0.46;95%CI,0.34-0.63),而Lazertinib組的非亞洲患者的PFS未達到(HR,0.38;95%CI,0.23-0.64)。對于ex19del患者,Lazertinib組與吉非替尼組的中位PFS分別為20.7個月與10.9個月(HR,0.46;95%CI,0.33-0.65);對于L858R患者,中位PFS分別為17.8個月與9.6個月(HR,0.41;95%CI,0.27-0.62)。在基線腦轉移患者中,Lazertinib組與吉非替尼組的中位PFS分別為16.4個月和9.5個月(HR,0.42;95%CI,0.26-0.68);對于無腦轉移患者,中位PFS分別為20.8個月和10.9個月(HR,0.44;95%CI,0.32-0.60;圖3)。

    圖2 兩組患者的PFS

    圖3 各亞組的PFS

    此外,兩組的ORR(研究者評估)與DCR相似,治療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ORR比值比為0.99;95% CI,0.62 -1.59,P=0.973;DCR比值為1.00;95%CI,0.43 -2.30;P=0.922);而Lazertinib組的中位DoR較長(19.4 vs 8.3個月)(表2,圖4)。中期分析時,OS數據尚不成熟(成熟度為29%)。Lazertinib組在18個月和24個月的OS分別為80%和66%,而吉非替尼組分別為72%和58%(表2,圖5)。

    表2 療效終點


    圖4 兩組患者的DoR


    圖5 兩組患者的OS

    在安全性方面,兩組中出現治療期間出現不良事件(TEAE)的頻率相似(表3),Lazertinib耐受性良好。Lazertinib組發生了26%和5%的嚴重不良事件(AE)和嚴重治療相關AE(TRAE),吉非替尼組分別為25%和5%。Lazertinib和吉非替尼組中引起AE最常見的原因(與治療有或無關)分別為感覺異常(39%,7%)、皮疹(36%,37%)、瘙癢(27%,18%)和腹瀉(26%,39%)。Lazertinib組丙氨酸轉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分別升高了15%和11%,吉非替尼組分別升高了30%和26%。Lazertinib組5例(3%)和吉非替尼組3例(2%)患者發生了間質性肺病(ILD;包括肺炎)。

    對于任何≥3級的TEAE,兩治療組間無顯著差異(Lazertinib組80例[41%] vs 吉非替尼組84例[43%]患者)。兩個治療組均有2例(1%)患者出現≥3級的校正的Q-T間期(QTc)延長,但沒有觀察到臨床相關的左心室射血分數下降。Lazertinib組11例(6%)患者發生致命性AE(3例死亡事件[未進一步說明],自殺、ILD、原發部位不明的惡性腫瘤、肺炎、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各1例);吉非替尼組7例(4%)患者發生致命AEs(3例死亡事件,誤吸、肺孢子蟲肺炎、肺栓塞和疑似新冠肺炎各1例)。其中,1例致命性AE可能與研究治療有關(ILD;Lazertinib組)。

    Lazertinib組分別發生了34%、21%和10%的TEAE導致用藥劑量中斷、減少和停藥,吉非替尼組分別為32%、11%和9%。Lazertinib組和吉非替尼組分別有6%和8%的患者發生了相關TEAE導致停藥事件。Lazertinib組最常導致劑量減少的TEAE是感覺異常(6%)、腹瀉(2%)和黃斑丘疹(2%),吉非替尼組為皮疹(4%)、ALT升高(3%)和AST升高(2%)。劑量減少后,感覺異常的嚴重程度減輕。

    表3 兩組患者出現的AE

    研究結論

    在EGFR突變的晚期NSCLC的一線治療中,與吉非替尼相比,Lazertinib表現出顯著的療效改善,且安全性可控。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td id="uqss0"><rt id="uqss0"></rt></td>
    <table id="uqss0"></table>
  • <td id="uqss0"><kbd id="uqss0"></kbd></td>
  • <table id="uqss0"></table>
  • <rt id="uqss0"><kbd id="uqss0"></kbd></rt>
  • <table id="uqss0"></table>
  • 欧美视频